區市環境榜單由南方都市報聯合廣州知名民間環保組織“創綠中心”聯合製作和發佈。創綠中心曾耗時一年多,製作和發佈了《廣東省城市生態宜居指數2013年報告》,其間走訪、咨詢各領域專家2 0多位,召開5次專題研討會,積累了豐富經驗。本次廣州市十二區市環境榜單,由南方都市報記者與創綠中心製作《廣東省城市生態宜居指數2013年報告》的負責人共同完成。
  榜單所有數據來自官方已公佈數據,及向官方申請的最新數據。旨在通過基礎數據,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、全年噪音平均水平、空氣達標率等反映各區之間環境質量的差異。同時,我們希望通過數據反映各區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的努力,因此在指標設計上鼓勵積極工作並取得成效的區市。同時,適量設置懲罰性指標,如對於屬於主動公開範疇的年度噪音平均值,6區市進行了主動公佈,5區市通過申請和溝通取得數值,唯獨南沙沒有公佈,申請數據無果,因此以零分計。
  和國內所有環境榜單的困難一樣,環境信息可得性依然較差,有些應主動公開的數據而未公佈,有的公佈了也非常隱蔽,我們申請數據時各部門積極性差異很大。2013年12區市環境榜單隻是一個開始,20 14年我們會繼續為青山綠地和藍天白雲而努力。
  整個榜單的指標體系由空氣(2 5分)、河涌水質(2 5分)、噪音(15分)、城區綠化(15分)、違法投訴(10分)、環境信息發佈(10分)六個得分項構成總分10 0分,另外對污染事件影響程度設10分扣分項。
  最終,我們按12區市的最後得分排序,從化市、南沙區、蘿崗區分別列在前三位,而白雲、天河、荔灣三區則“不幸”排在倒數三名。其中,白雲區的“包尾”,在數據和指標上看都顯得非常清晰。而排在倒數第二位的天河區,也是多項指標都緊隨白雲之後,甚至在污染事件影響方面還超越了白雲區拿了倒數第一名。華南快速幹線噪音、車陂涌污染、花城大道東延線(首期)工程噪音污染、棠下後山豬棚扎堆焚燒垃圾整治10年收效甚微等事件,數量多報道規模大,扣分也多。從這些得分中,我們可以看出:環保大勢,任重而道遠。
  郭巍青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
  面對這樣的榜單,政府再捂著數據,壓力更大
  這份“區市環境榜單”值得推薦。製作者收集公開數據,加以分析整合,形成了一套指標,用於綜合評價各區市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成效。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,它表明瞭兩點。第一,公眾對於環境質量非常關心。在社會議程上,環境問題經常“上頭條”。第二,由於提高了科學性和技術含量,媒體監督與社會監督開始呈現出新的樣貌。
  技術含量來自於數據意識與數據分析。發達國家在社會監督方面早就註重利用數據分析,中國在這個方面有距離,需要迎頭趕上。特別要指出,現在很熱的“大數據分析”,其歷史來源之一就是對環境變化的監測,以及對相關數據的積累和挖掘。環境治理方面的進步,需要對環境數據做持之以恆的分析和研究。希望“區市環境榜單”的製作與發佈也產生這樣的積極效應,激勵政府與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和全力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環境。
  “區市環境榜單”是媒體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成果,這一點特別令人高興。“創綠中心”長期收集環境相關數據並積極推動環境監督,其努力特別值得肯定。希望這份榜單能夠帶動更多的社會組織、社會資源以及社會關註進入環境治理領域,為環境治理提供更多的社會信息與社會動力。
  數據分析非常依賴數據質量與數據的可得性。在這個方面,政府責任是第一位的。很多時候,有關部門害怕社會壓力,喜歡把數據捂起來,或者設置各種程序障礙。現在“區市環境榜單”將環境信息公開情況作為評價指標,這是一種壓力構造策略。就是說,你不公開,壓力更大。但是施壓不是為了對立,而是為了合作。環境是大家的,政府製作的環境信息是公共財產,環境數據分析是公共事業,美麗中國是公共目標。因此,政府、媒體與社會各界,應該通力合作。
  A II07-09版
  採寫:南都記者 劉軍 李拉 李文 劉其勁 劉雪 羅苑尹 梅雪卿 譚希瑩 王去愚 吳廣宇 楊士彬 創綠中心鄧婷 實習生譚琦 寧惠  (原標題:從化南沙蘿崗 榜單三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z49mzol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